骂她们“作死”就可以了吗?_全球最新

2023-04-12 09:58:50 来源:有部电影

最近,演员林心如因为一段表演登上了热搜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她饰演的新闻主播,在直播时接听到连环杀人犯打来的挑衅电话,言辞十分猖狂。

这位主播沉稳应对,一边帮警方拖延时间锁定位置,一边谴责杀人犯不过是个欺负弱小的无用寄生虫。

林心如在这段的微表情控制十分出彩,引得不少观众连连夸赞。

以上这段情节,出自网飞最近的一部华语大尺度悬疑犯罪剧集——《模仿犯》

这部剧改编自日本作家宫部美幸的同名推理小说,在此之前曾被改编过日影、日剧,但反响都比较普通。

这也难怪,宫部美幸的原著小说是包含了43个人物、总计一百万字的大部头,很多人物都有细致入微的描写,详细到像是一部人物小传,读起来就很吃力了,更别说把它浓缩进电影和短剧中。

这次剧版改编,把故事背景设定在上世纪90年代末,不仅根据需要做了一部分本土融合,还在群像式描写的基础上,增加了一个引导观众的男主角——在松延市担任检察官的郭晓其。

他擅长刑事案件的侦查工作,对细节要求十分苛刻,恪守程序正义,从不放过任何破案的蛛丝马迹,同事们都送他绰号“龟毛其”。

故事开场,男主迎来了职业生涯中最艰难的案件。

松延市的一处公园里,有人发现了一个用礼盒装着的女性断掌。

法医鉴定断掌的拇指脱臼,拇指边缘有特殊的淤青。

根据警方比对,这个伤痕是由拇指拷造成的。

从这个伤痕入手,男主发现两年前有一起命案与其十分雷同,死者也是拇指脱臼。

案件卷宗显示,当年凶手田村义与一夜情对象江雨萍发生争执,将其囚禁并杀害。他将尸体抛弃在老家掩埋,然后投案自首,至今仍在服刑。

男主找到田村义了解情况,发现他对两年前的案件描述,竟然与自首时的口供一字不差,像是事先准备好的背诵稿。

不仅如此,田村义对拇指拷的操作并不熟悉,给男主示范时笨手笨脚。

这些都让男主怀疑这个案件还有共犯,田村义出于某种原因一人顶罪。

若真相真如此,那么这个凶手仍在逍遥法外,而且正在继续犯案。

检警双方开始对田村义展开调查,没想到在他的老家发现了第二个礼盒,里面装着一些女性随身物品,所有者正是最近报失踪的女孩秦怡君。

没多久,秦怡君的外公接到一个变声电话,对方称若想见到外孙女,就在地上边爬边学狗叫,直到深夜12点。

但这只是凶手的调虎离山计,外公半夜回到家,发现了一个礼盒,里面装着秦怡君的内衣,以及一盘她的受虐录像带。

没多久,警方在一处陵园发现了秦怡君的遗体,被粗暴地挂在一个十字架上,浑身都是淤青……

与此同时,男主根据断掌手指上的汗疹痕迹,判断此人应该从事需要长时间戴指套的工作,最终确定断掌的主人,是最近失踪的银行职员郑嘉仪。

犯罪心理学家分析,这个凶手带有典型的连环杀手特征,犯案前会暗中观察受害者的个人生活,打造一套“专属”的虐待手法,并且把死者当成自己的“原创作品”。

而他的下一个目标,则是老警察林尚勇的女儿林羽彤。因为父亲常年忙工作,林羽彤与父亲的关系紧张,经常叛逆地夜不归宿。

凶手趁机将她绑架,并故意带去警局附近,让她看到父亲焦急寻人的身影。

然后嚣张地给电视台打去电话,要求林尚勇在新闻节目里给女儿道歉。

然而,就在林尚勇参加直播的过程中,凶手开始对林羽彤实施又一轮的虐待……

男主认为,电视转播不利于找回受害者,反而会助长凶手的嚣张气焰,于是在直播时闯入,并且对着镜头警告凶手:

然而,这个做法反而激怒了凶手。

没多久,警方在松延公园发现一具被斩首的女尸,是林羽彤的好友袁子晴,现场血迹淋淋,令人毛骨悚然,而林羽彤一直下落不明……

很明显,这个连环杀手以虐待受害者、捉弄受害者家属取乐,并且利用新闻媒体的影响力,将自己的暴戾无限放大

值得一提的是,剧情在进展过半的时候,就透露了凶手的真实身份——在夜店工作的沈嘉文。

他利用工作之便,在夜店物色女性目标,将她们绑架并囚禁,对其百般凌辱、虐待,期间多次骚扰受害者家属,并不索要赎金,只是为了看到他们的痛苦。

男主把嫌疑人目标对准沈嘉文后,发现他有严重的心理创伤。

沈嘉文出生前,母亲有过一个女儿,取名沈嘉雯,但不幸夭折,因此患上抑郁症。

后来母亲生下了他,为他取了这个同音不同字的名字,并且从小就把他当成女儿抚养。

母亲的精神控制,让他开始对从未蒙面的姐姐产生仇恨和恐惧,成年后经常产生幻觉,看到“姐姐”前来索命。

每当产生自我认同危机,沈嘉文便会对年轻女性产生攻击性,用虐待他人缓解自己的痛苦。

实际上,沈嘉文的朋友胡建和,察觉到了他的异样,多次劝说他去自首。

然而沈嘉文已经被精神创伤折磨到了顶点,眼看男主已经查到了自己,他打算带着奄奄一息的林羽彤跑路。

胡建和打算在路上劝说,没想到沈嘉文超速出了车祸,两人当场死亡,林羽彤最终获救。

随后,松延地检署宣布案件告破,由于胡建和在电视台工作时曾凑巧两次接到凶手的电话,死时也与沈嘉文在一起,检方断定两人为这起连环凶案的凶手。

然而,这个案件并没有就此结束。

男主并不认为胡建和也参与了谋杀,于是在新闻发布会上公然与上级唱反调,称暂时不会结案。

实际上,胡建和是男主前女友的弟弟,以他的了解,胡建和不具备连环杀手的特征。

胡建和的姐姐也坚称弟弟无罪,但她的声音早已被受害者家属的声讨淹没。

她上新闻节目想要为弟弟申辩,但因为无法反驳案情的诸多疑点,反而遭到二次伤害,在直播时情绪失控。

事后她才意识到,公众对于这个案件的关注重点,不过是想要知道结果,只要凶手被抓到,中间发生了什么,没人想要仔细听。

这段情节其实呼应了原著中的一个细节——“社会大众就是这样。他们要的不是事实或真相,而是简单易懂的故事。

作为社会派推理作品,《模仿犯》并不注重悬疑推理,而是借犯罪案件批判社会现象。

在这场连环杀人案中,新闻媒体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,它有强大的影响力,让事件得到迅速关注,但也极容易被人利用,造成意想不到的伤害。

秦怡君失踪后,她的外公曾经参加直播节目,希望通过媒体得到更多有用的线索。

然而打来热线的民众,几乎都站在道德制高点,搬出“受害者有罪论”。

此前田村义案的受害者江雨萍也是如此,凶手简单一句“一夜情对象”的描述,就让大众认定这个受害者是“自作自受”。

但实际上,江雨萍的朋友否认她作风有问题,但无论她如何辩驳,这个案件最终还是被检方以伪真相的方式匆匆结案。

《模仿犯》的故事核心,其实是在反思新闻的影响力、舆论的反噬后果。

而剧中的凶手,正是一个懂的操纵舆论、歪曲正邪的“高手”,他懂得人性的弱点,擅长利用媒体为受害者家属带去精神伤害。

这种手法,显然是拇指拷都不会用的田村义、精神创伤极大的沈嘉文都无法独立完成的,在这里就不继续给大家剧透了。

值得注意的是,《模仿犯》小说写成于20多年前,当时还是网络和手机尚未普及的年代,但是书中批判的社会问题,在网络发达的当下其实并没有任何实质改变。

那些隐匿在网名背后的人,依旧在挑剔着受害者的道德瑕疵

人们渐渐忘了,我们要谴责的应该是那些犯下罪行的凶手,我们要保护的应该是那些无辜的受害者。

骂她们“作死”,并不会换来真相。

责任编辑:

标签:

相关文章
最新发布
精彩图文
精彩推送

Copyright @  2015-2018 华东it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京ICP备2022016840号-41   联系邮箱:2 913 236 @qq.com